
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
2025年,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概念,将智慧农业推向了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。在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农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一、政策赋能:顶层设计下的智慧农业新蓝图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,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“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集聚”,重点支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无人机等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。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提出,AI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,新希望集团已投资多家机器人公司,探索智能养殖、精准饲料配方等场景。黑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细化目标,计划2025年建成20个无人化智慧农场,并构建全省统一的智慧农业平台,实现耕地管理“一张图”。
政策支持的背后是明确的战略意图:通过技术替代人力、数据优化决策,破解农业效率低、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长期问题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全国已建成3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,物联网传感器覆盖超3600个示范点,部分试点区域通过精准灌溉与施肥实现成本降低15%-20%。
二、技术落地:从“试验田”到“产业森林”的跨越
智慧农业的实践已从局部试点转向规模化推广,技术应用场景覆盖种植、养殖、物流全链条:
种植领域:河南许昌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分析麦田水肥需求,节约成本15%;河北邯郸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与病虫害,节水20%以上。
养殖领域:牧原股份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生猪养殖全程可追溯,温氏股份利用物联网调控禽舍环境,养殖效率提升超20%。
产业链延伸:新希望集团引入AI系统DeepSeek优化管理效率,并与机器人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分拣、无人配送设备,推动冷链物流智能化。
然而,技术推广仍面临三大挑战:一是农村网络覆盖不全,偏远地区物联网设备难以稳定运行;二是智能装备成本高,中小农户难以负担;三是数据孤岛问题突出,跨部门协同不足。对此,两会代表建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,建立国家级农业大数据平台,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以降低应用门槛。
三、两会焦点:破解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
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围绕智慧农业的难点提出多项建议:
资金与政策协同: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呼吁设立农业智能升级专项基金,支持企业研发核心技术。黑龙江省计划通过“优机优补”政策推进高端农机国产化,释放千亿元市场空间。
人才与教育:经济日报文章指出,需建立分层培训体系,培育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复合型“新农人”。
金融创新: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适度宽松”货币政策,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,预计全年降准降息将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。
此外,代表们强调需关注农民获得感。例如,通过“技术入股+收益分成”模式,让农民共享数字化红利;推广“全农码”系统,实现土地、农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盆景”到“森林”的路径
智慧农业的终极目标是构建“无人化、全链条、可持续”的现代农业体系。政策层面,需持续推进三大方向:
技术普惠化:通过补贴降低智能设备成本,例如对国产农机给予30%-50%的购置补贴。
数据一体化:打破部门壁垒,整合气象、土壤、市场等数据,构建全国性农业决策支持系统。
生态协同化:鼓励农业龙头与科技企业合作,例如新希望与机器人公司的案例,形成“技术研发-场景落地-产业升级”闭环。
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孙斌所言,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生产关系重构。在政策持续加码与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下,中国农业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“耕种管收”全流程智能化,为全球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总之,2025年的两会为智慧农业注入了更强的政策动能,从中央到地方、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,一场以数据为生产要素、以AI为核心工具的农业革命已然展开。未来,唯有通过制度创新、技术突破与利益共享机制的协同,才能将智慧农业从“示范盆景”转化为惠及亿万农民的“产业森林”。